鄭國良:白土地上的“黑騎士”
-
小陶陶
2020-01-09 德化網2739
11360
德化窯素來以白見長,“象牙白”“豬油白”“”有眾多擁躉和欣賞者,然而,在世界陶瓷之都這片神奇土地上,除了精美的白瓷在唱歌之外,另有一批陶瓷手藝人和研究者孜孜不倦地鉆研其他窯口、其他色系的陶瓷,澆灌出德化陶瓷萬紫千紅的百花園。這是德化窯神奇的所在,也是德化陶瓷生生不息與蓬勃發展的力量源泉。
鄭國良在研制天目釉配方
鄭國良就是其中的一員,白土地上的黑騎士,長期鉆研黑釉,在變通與堅持中負重前行,開拓出屬于他自己的“黑”色部落。
鄭國良,出生于潯中東頭,同很多陶瓷產區的人民一樣,世代以瓷為生,可謂陶瓷世家。鄭國良介紹:從高祖鄭木應創辦福源瓷場,并經營陶瓷銷售開始,曾祖鄭發親、祖父鄭玉樹、父親鄭章火都有自己的陶瓷廠,特別是祖父鄭玉樹算得上是當時德化陶瓷界的名人,創辦福裕瓷廠、德化集聯瓷廠創建人之一、人民瓷廠副廠長。
“自小的耳濡目染,陶瓷早已深入人心了,高中報考應用化學專業就有這方面的考慮。”鄭國良說道。1997年從華僑大學畢業不久,他就到父親的廠里全面學習陶瓷生產管理和銷售。后又跟隨德化第二瓷廠老技術員顏錦杰,學習陶瓷專業技術。
“好像應用化學專業跟陶瓷生產看似毫無關聯,可實際上,至少陶瓷專業方面的書籍買回來了,你能夠讀得下去,讀得懂?!痹趯W習老經驗的同時,鄭國良還從書本上系統地自學陶瓷專業知識,因而在陶瓷釉水、色料、燒成等方面有獨到之處,畢業沒幾年就能獨擋一面了。
鄭國良利用經驗在觀察火候
機緣巧合,十多年前,福建建陽一帶興起了一陣建盞復興的熱潮,引起了鄭國良的關注。他說:“大而言之,建盞、天目盞同屬于鐵系黑釉,德化在宋元時期也有生產類似的東西,較為典型的是蓋德的碗坪侖窯,咱也可以試試嘛!”德化人世代以瓷為生,聚集了眾多陶瓷專業人才,很多窯口的產品都有所涉獵。
鄭國良之所以有這樣底氣,根植于對本地陶瓷技巧的熟稔,當然也包括自身十多年從事釉色調配的自信,其間曾對“官、哥、汝、鈞、定”等名窯釉水配方有過系統研究。2011年,他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了隆德窯藝術陶瓷工作室,主要從事手拉坯天目茶器的研發與制作。
從此,黑釉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此陶瓷世家走出一位以研究黑釉為使命的“黑騎士”。
創業艱難,回憶起工作室成立之初,鄭國良不免噓噓。
“工作室剛起步那會,辛苦是肯定的,凌晨一兩點睡覺是家常便飯。這也就算了,有時一開窯, 整窯全是廢品,看著每天垃圾車進廠,眼淚都要流下來?!编崌颊f,一窯可裝上百件茶器,拉坯、修坯、上釉,連同素燒,一個人至少得干6天的功夫,心血全部付之東流,誰不心疼才怪。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無數次的研究與試驗,當年隆德窯工作室就走上正軌。
隆德窯工作室天目茶器,有黑地銀斑、黃底黑紋、藍底銀斑等諸色,大多釉面工整,金屬結晶結實,懸浮肌理明顯,辨識度很高?!皥猿窒氯ゲ艜谐雎罚瑥氖≈姓以?,積累經驗是必需的。當時,我就是這樣想的。”他補充說道。
隆德窯天目茶器
現在,鄭國良還在不斷地試驗新品,配釉、試燒、調劑,周而復始地試驗,這些事成了他的工作日常。釉藥的量多量少,燒成的溫度起伏,些許的變化都可能有新品的誕生。在獨立研究的同時,他還注重業界內的交流,避免產品同質化,“德化蘇記茶陶的天目盞追求的是釉面光鮮規整,我們就更側重釉面的懸浮肌理的呈現”。
當談到時下建盞市場近年來 的諸多亂象,很多建盞從高端貨架走到地攤上,繁華不在。鄭國良如何面對這一困境?“無論什么產品,特別不能同質化,你的東西一定要有辨識度,我們就堅持全手工制作,最重要的是茶器行業人一上手就知道是我們家的。”他說,這是人生信念,也是職業操守。他還補充道:一個好茶器也需 要人懂,懂物、愛物、惜物,好器難得。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我可能會一直堅持在黑釉的路上。”他笑著說,他從不擔心黑釉會玩不下去。自信,源自于他對鐵系黑釉和黑色審美的理解,鐵系黑釉是一 種分子活潑、變化豐富的釉種,有無限發色的可能。另外,黑色是一種古拙莊重的色調,不乏有人喜愛。“物質方面我不會追求太多,日子過得去就可以了,一輩子很短,專心做一件事就夠了?!边@或許也是他的生活哲學。
“玩釉阿良”是鄭國良的微信名。名如其人。(連江水)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