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相卿:不斷革新的鈞瓷之路
-
小陶陶
2019-05-31 1597
10790
它曾經在宋代位列五大名瓷之首,備受文人雅士的追捧和喜愛。它就是我們許昌人引以為傲的鈞瓷。
第十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國禮鈞瓷《太平有象》-孔家鈞窯出品
近年來,鈞瓷榮登國禮,走進博鰲,走進聯合國,被世界上多個國家領導和藝術機構收藏,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將中國民俗文化中的喜慶跡象傳遞給世界各地。老一輩的鈞瓷手藝人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如果想變窮,那就來燒鈞瓷”,因為當時鈞瓷燒制往往是“十窯九不成”。
孔相卿在指導徒弟修坯
自古以來,鈞瓷的美在于它的自然窯變,在于它的“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可在孔相卿看來,這份神秘也是可以破解的。孔相卿說:“其實窯變是一種高溫化學反應的結果,過去窯爐落后的時候,我們無法證明它為什么變,是什么東西參與了變,它變的時候需要什么環境,通過窯爐的改革之后,我們又弄明白了,有些顏色、紋路并不是化學反應的結果,有些它是生產工藝產生的物理現象,你抓住一個點驗證之后,我們可以把后面幾個點都證明了。”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孔相卿成功復制出了歷史上多種名貴的釉色,以及窯變紋路,他還將現代人審美理念融入鈞瓷創作,成功創作出一大批成功的作品,并連續十一年主持創作了中國—東盟博覽會國禮。在他的帶領下,孔家鈞窯在鈞瓷窯爐、釉色、造型、工藝上的大膽創新,也對推動當代鈞瓷整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相卿:不斷革新的鈞瓷之路
孔相卿,河南禹州神垕鎮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認為,出現這種緣故的原因主要在于燒制技藝,于是,1994年,他大膽地將鈞瓷燒成方式由傳統的煤燒變為氣燒。
也正是有了這一改進,神垕鈞瓷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局面,4平方公里的古鎮上,分布著大大小小千余家窯口,好的鈞瓷作品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2016年的春天,工匠精神第一次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而在孔相卿看來,社會需要工匠,更需要工匠的精神,所謂工匠精神,就是要創新不止,這也是我們當代所需要的一個工匠精神。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