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良德化陶瓷作品展今日在中共中央黨校開展
-
小陶陶
2020-12-25 11:00:29 1797
14510
總策劃:陳高潮 王玉林
策 劃:崔光武 付 強
主辦單位: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圖書和文化館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承辦單位:
北京京都至美國際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北京梵睿尚品文化投資有限公司
德化縣明玉陶瓷文化有限公司
支持單位:
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
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
南通易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北京之乎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北京燕翔展覽服務有限公司
展覽時間:
2020年12月25日-2021年1月15日
展覽地點: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美育館一層
大師簡介
陳明良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第五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為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陶瓷藝術專委會主任、福建工程學院客座教授、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客座教授、政協第十二屆福建省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古玩工藝協會常務副會長、德化縣收藏家協會會長、德化縣明玉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總設計師。
1963年7月出生于瓷都德化陶瓷世家,師從著名民間瓷雕藝人陳其泰,曾在中央工藝美院陶瓷雕塑設計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進修。從藝四十余年來,潛心于收藏德化窯古瓷研究與藝術創作,編著《德化窯古瓷珍品鑒賞》《明清德化白瓷》等書籍。多次受邀赴國內外舉辦作品展,并獲得金獎23枚。研制作品作為國禮分別贈送多國元首收藏,如《日光》入選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國賓禮瓷,《梅花瓶》贈送文萊王儲穆赫塔迪收藏,《文昌點舉》贈送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收藏,《團結如意》贈送英國首相布朗收藏,《書里乾坤》贈送美國總統奧巴馬收藏。50多件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北京天安門大城樓、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等收藏。
前 言
德化素有“閩中寶庫”之稱,德化瓷器當為寶庫之珍。福建德化陶瓷,其釉獨以“白”而名震寰宇,題材豐富多樣,造型生動流暢,工藝精良獨特。千余年來,無數的德化工匠心守著這塊圣地,用執念灼燒出美好和希望。如今回首,我們深感千年不熄的窯火不僅錘煉而成博大精深的德化陶瓷文化,而且養就了德化陶瓷人為追求美好堅持執念的品德,他們以自己的不懈實踐塑造著德化陶瓷的新篇章。
在德化陶瓷承傳發展的道路,陳明良是一個代表。他出生于陶瓷世家,從小跟隨父親學習德化日用瓷的燒造技藝。1980年入陳其泰先生門下學習雕塑。3年后,他的瓷雕作品《千手千眼觀音》便獲得業界的認可。在傳統的承繼上的道路上,德化陶瓷所涵蓋的很多題材、造型、工藝等他都有涉獵,都有切身實踐體驗。而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創作新造型,則是其賦予德化傳統陶瓷藝術新的嘗試,《千年窯火》《蒲團觀音》《文昌帝君》等一系列作品都是他的創新力作。他的許多作品成功再現了“象牙白”“豬油白”“孩兒紅”等明代以來出現的釉色。他把宗教精神、人生哲學、審美情趣融會貫通,讓德化陶瓷的精華更多地展現在世界面前,讓更多的人了解、愛上德化陶瓷。
“入古出新”是對陳明良陶瓷藝術追求的概說,也是對其陶瓷藝術實踐的總體描繪,這可能也是很多從藝人的追求目標。展覽就像是鴻篇巨制的引論,希望通過此展,觀眾可以走進陳明良的陶瓷藝術世界,認知德化陶瓷藝術的承傳特色,進而領略中國陶瓷藝術發展的精神內涵。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時境中,體驗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享受美好生活。
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
付強
風神追朝宗
——陳明良的德化瓷塑藝術
德化窯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窯場,出品以白瓷見長。自宋以來,德化白瓷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為中國瓷藝贏得蜚聲世界的美譽。千百年來,德化瓷工在練泥、配料、成型、燒制各工藝環節以極盡精湛的講究和創造,追求象牙一般的色澤與質地,造就了被海外譽為“”(Blanc de chine)的卓越白瓷。德化白瓷純正素雅、溫潤蘊藉的“象牙白”,體現了玉文化對中華瓷藝審美標準和審美趣味的深刻影響,也顯示了德化巧工對中華工藝美學理想的深刻領悟。德化白瓷因此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德化白瓷以其瓷塑最為卓越,可謂中國陶瓷藝術領域的一顆璀璨明珠。有“瓷圣”之譽的明代瓷藝家何朝宗,充分利用德化瓷土的天然白度和可塑性強的特性,精湛運用“捏、塑、雕、刻、刮、削、接、貼”八種技法,燒制出瓷質釉色如牙似玉、形態風神深秀圓勁的“象牙白”瓷塑佛像,將德化以至中國陶瓷雕塑藝術推向歷史的峰巔。其高妙精絕的塑造手風和美輪美奐的傳世佳作,為德化以至中國瓷塑造像樹立了澤惠深遠的正統風范,也由此開啟了此后一路相傳、代有發揮的“何派”造像作風及瓷塑藝術。
身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化瓷燒制技藝”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陳明良,便是當代傳承、發揮“何派”造像作風及瓷塑藝術的杰出代表。
明良出生于德化陶瓷世家,16歲師從中國著名瓷塑藝人陳其泰,技藝修為深得“何派”文脈心傳。從事瓷塑藝術四十多年來,他始終尊重傳統、珍視傳統,認真研究先賢的經典作品,細敏體會前輩的匠心手筆,努力把握世代相傳、切合規律的正統工藝法度。作為德化縣收藏家協會首任會長,他花費大量財力和精力廣泛收集、收藏德化古代陶瓷遺珍并加以潛心研究。其建立的瓷藝堂是目前民間收藏德化白瓷珍貴標本最為豐富的私人博物館,也是融德化窯陶瓷藝術展示和燒造歷史研究于一體的重要場所。明良收藏古瓷,并非炫富,而是盡一己之力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也為了更好地學習研究百家之長,發揚光大“何派”藝術。憑借大量的收藏,明良和歷代大師精品耳鬢廝磨、悉心交流,以深入的研究而獲得深切的認識。對德化瓷藝傳統的這種身心體認,讓明良的人文修養和審美眼界不斷提高,制瓷技藝不斷精進,創作理念不斷躍升。在傳統塑造路向上,明良純熟地掌握了德化瓷塑“快、準、狠”核心技法,在抓形抓神、塑形塑神方面下手迅疾而精準。其塑作注重表情、體勢方面的微妙處理,加上手風利落的衣紋做法,具有流轉圓潤、風神蘊藉的純正德化風格。對于自己的創作,他以先師塑造技藝為范,精益求精,對于不滿意的作品絕不茍且,會毫不猶豫地砸掉重新再做。他講究工藝技術品質,瓷作質地細潤堅實,胎釉結合緊密,瓷色素白若脂,溫潤如玉,透明度好,是目前德化白瓷的上等珍品。其瓷塑造像作風正統,深具“何派”藝術神韻,以至令不少鑒賞家誤以為是何朝宗的真品。
在分析學習德化白瓷經典作品方面,明良極其下功夫。他悉心體會前輩傾注于燒造工藝的匠心,不斷改良優化胎釉配方,成功研制出“象牙白”“豬油白”“蔥根白”“孩兒紅”等傳統瓷質釉色,同時還創造性地燒制成功“珊瑚紅”等新品。立足于工藝正統的恪守傳承,明良也在塑造方面刻苦鉆研,不斷探索出新之道。多年來,他輾轉中央工藝美院陶瓷雕塑設計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高校學府研修學習,虛心接受老師和同道的指點,不斷拓寬、提高自己的人文視野和審美眼光。由此養成的豁達明睿,使他善于結合當代藝術與技術,靈活運用“何派”技法,以至創作出一批獨具匠心、時代特色鮮明的優秀作品。譬如,突破傳統體量的《千手觀音》,融入薪火意境的《千年窯火》,采用大寫意手法的《一葦渡江》,展現原生態粗獷之美的《盤古開天地》,融匯現代科技生活與古代神話的《相逢》,以及將時代文人氣質融入文昌帝君形象的《志在書中》,等等。他還創作了一些直接反映當代社會生活的瓷塑作品,如《恵女風情》以寫實手法塑造了兩位惠安女形象,作者選擇抬石頭這一典型勞動場景,以生動洗練的姿勢把握和形態刻畫,表現了中國勞動婦女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精神風貌。作品上,采用瓷泥編織傳統技法塑造的鏈條、斗笠以及概括處理的傳統服飾,以強化的質感和形式趣味增強了藝術感染力。明良設計創作的日用器具既有時代氣息又富材質美感,即如為2017年廈門金磚會議所作珍貴國賓禮瓷《日光》,其得體的造型裝飾特別適合材料特性,彼此相得益彰的和諧關系更加突顯出德化瓷質撼人心魄的精雅之美。
陶瓷藝術是技藝與審美的統一。一件優秀之作不僅要在練泥、配料、塑造、雕飾、燒制等各個工藝環節做到完美,還要在精神蘊含、藝術神韻方面達到高致。正因如此,明良創作每一件作品,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融入了深厚的情感。他希望堅持德化瓷藝在形制、色澤和質地方面的工藝講究,并且與時俱進地體貼當代審美風尚。他志在通過自己的塑作弘揚切合中華審美理想的瓷藝之道和溫潤蘊藉之美,以大匠手藝將“何派”藝術推向堪稱當代高峰的新境地,成為一名更為杰出的“何派”藝術傳人。
寄厚望于明良。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
呂品田
部分作品展示
《志在書中》
《坐巖觀音》
《得道》
《文昌帝君》
《八仙過海》
《壽星》
《福星高照》
《心中佛》
《盤古開天地》
《惠女風情》
《惠安漁女》
《喜相逢》
《日光》
《平安如意瓶》
《茶壺系列》
《茶壺系列》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