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堅:“青春派”瓷板畫讓年輕人共鳴
-
小陶陶
2019-08-08 2379
11600
冬日的潮州城,雖沒有北國冰封的凜冽,但冷空氣帶來的陣陣寒意,還是讓人感受到了西北風的凍人。在潮州大道北端工業區的工作室里,陳堅拉開了窗簾,讓暖暖的陽光照進室內,隨后在桌前坐下,往畫盤中倒入墨水,執筆開始彩繪瓷板畫。溫暖的手腕貼著光滑的瓷板,觸感是冰涼的,但陳堅仍一筆一劃認認真真地伏案創作。“其實比起夏天,我更喜歡在冬天創作,因為夏天吹著空調,色料很容易風干,總要不斷添加調墨油。”陳堅笑著說,這十多年來他一直埋頭潮彩創作,早已習慣了藝術創作的辛苦與寂寞。
生于70年代末的陳堅,是一名年輕的潮彩藝術家,也是潮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年輕的他,喜歡用年輕的視角研究潮彩,用年輕的心態創作潮彩,筆下彩繪的瓷板畫構圖飽滿、色彩明麗、風格現代,注重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結合,致力創作更容易與年輕人產生共鳴的“青春派”潮彩作品。
十年苦練甘如飴
潮州本地人都知道,潮彩是一門精深的技藝,要在潮彩領域取得一定成績,少說也要十年以上的積淀。陳堅從小就在潮彩的世界里耳濡目染,自然也深諳這個道理。“21歲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后,我就正式開始潮彩的創作事業,畫瓷板畫也有十幾個年頭了。”回憶起自己的創作歷程,陳堅坦言,這么多年歷練下來,他的潮彩技藝總算步入上升期。
每天八個小時的潮彩創作,他就像普通上班族一樣,一天天一月月地在自己的瓷板畫世界里耕耘。剛入門時,他學習的是瓷板畫的花鳥畫法。花鳥題材是潮彩的傳統題材,鳥兒身上繁復的毛發,花朵嬌艷的顏色,恰能很好地呈現潮彩那種精細巧琢的美,而要繪制出如此精致的工筆畫,除了苦練沒有其他捷徑。斯文儒雅的陳堅,說話語調輕柔緩慢,性格也是如水般沉靜,他常常一個人坐在桌前一畫就是大半天,直到頭頸僵硬眼睛酸軟,才恍然發現兩三個小時又悄然溜走了。
耐得住寂寞的苦練,再加上有父親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陳仰中的點撥,陳堅的潮彩技藝進步很快。他和記者聊起了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他前一天下午畫了幅《漁歌》瓷板畫。畫上一張漁網從瓷板右上角傾斜著拉到瓷板的下端,幾只魚鷹抓著漁網下的船沿,傲然挺立風中。看那氣勢,他很為自己的創意自豪。不料,隔天他準備把這幅瓷板畫送去燒制的時候,卻赫然發現畫面中,在左上角的空白處“飛”來了兩只麻雀,整幅畫瞬間靈動活潑了起來。“是父親給我畫上兩只麻雀,前后的對比頓時讓我領悟到構圖的許多要旨。”他說,父親給了他諸多醍醐灌頂般的指導,讓他在潮彩路上少走了一些彎路。
一朝驚艷“陳堅風”
但陳堅從來不是偷懶或取巧的人。他從開始學習潮彩技藝的時候,就不滿足于師法傳統潮彩的技藝,要如何構圖才能體現潮彩的飽滿,怎樣填色才能凸顯潮彩的豐富,什么風格才能展示潮彩的魅力,他總是不斷地琢磨著要走出一條不一樣的潮彩路子。細品他的瓷板畫作品,不少觀者都不得不承認,陳堅做到了,他瓷板畫中有著股別人沒有的“青春派”味兒。
一片素色的花朵掩映在青色的葉子中,枝頭兩只喜鵲在啼叫,那是他的《鳥語花香》;芭蕉葉子中點綴著幾株粉色的繁花,三兩燕子歸來,那是他的《春暉》;兩只憨態可掬的貓兒臥地嬉戲,幾朵粉色桃花幾叢小草,那是他的《童趣天真》……看陳堅的畫,用的都是米白、粉紅、青綠、鵝黃等明麗的顏色,所畫花草鳥獸也不過三四樣,簡簡單單的構圖卻纖毫畢現,寥寥幾種的用色卻濃淡得宜,只讓人感覺清新氣息鋪面而來,不似傳統花鳥瓷板畫那樣眼花繚亂,卻溫馨明亮,很青春很有朝氣。
“如今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欣賞的口味漸漸趨向簡單明了。傳統的花鳥題材畫得很滿,用色豐富,給人感覺稍顯沉重,所以我從構圖、用色各方面進行創新,每幅畫主體不過兩三樣,色彩也是三四種而已,多選擇明亮的色彩,畫風也比較現代,裱框也是特別制造都采用棱角分明簡約大方的框而不是傳統雕花框,讓人看起來覺得很清雅,能溶入現代家居,更容易與年輕人產生共鳴。”陳堅的這些創新也得到了不少同行的肯定,他的《孔雀福壽圖》《鳥語花香》等等作品都獲得了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藝協會頒發的金獎。就像電影《青春派》一樣,他的瓷板畫戳中的是年輕人的心,不管構圖、色彩還是創意,都是屬于“青春派”的。
“個性”就是生命力
在瓷板畫中嘗試現代畫風,不過是陳堅在潮彩創新中的小試牛刀。才過而立之年的他,有許多抱負,也有許多激情,他說,他希望當人們看到他的瓷板畫的時候,能想到這就是他陳堅的作品。
形成烙上自己個性的畫風,并讓社會認可,這談何容易,也許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傳統潮彩的創作,在前人大師的手中已經發揮到了極致,那是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藝術,而對于80后、90后的新生代們來說,可能潮彩要變一變,才能更好地被接受,更好地傳承下去。”作為一名青年潮彩藝術家,陳堅感受到自己肩負的職責,這種傳承的創新正是他說的“個性”,是潮彩的新的生命力所在。他不敢說自己要肩負起潮彩傳承的重任,但至少,他會努力為推動潮彩創新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