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需走出“重官窯輕民窯”的誤區
-
小陶陶
2018-09-26 中華陶瓷網1832
13090
官窯,有兩個概念,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早在唐代晚期就出現了貢瓷,當時的越窯(秘色瓷)和邢窯“南青北白”應該是目前已知的最早貢器。“官監民燒”的貢瓷一直延續到宋元和明早期。而由朝廷(官方)直接出資建早窯廠,專門為宮廷燒造瓷器的真正意義上的官窯,出現在北宋。一直延續到明清。
那么,什么是民窯呢?除了真正意義上的官窯以外,都屬于民窯范疇。
官窯與民窯瓷器的區別
官窯瓷器:因為是專門為宮廷燒造瓷器,比較莊重、嚴謹,因為作品代表著的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和意志,所以題材都有特定的要求,多按頒發式樣承做,不計工本追求完美,所以很多官窯器代表著的是那個時代制瓷業最高的藝術水平和科技成果。
民窯瓷器:顧名思義,就是為廣大百姓民眾燒造的瓷器。這就決定了它的植根民間、貼近百姓,源于生活、對材料和題材不拘一格、豪情奔放的藝術特色,器物承載的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價值觀,反映著各個時代百姓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官窯與民窯在中國陶瓷史上像是并駕齊驅的兩輛駕馬車,一駕直接通往宮廷,一駕通往廣大的民間市場,它們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在漫長的發展道路上,相互影響著,相互促進著。他們燒造的瓷器型制基本相同:一是和生活日用瓷器,如盤、碟、蠱、碗、罐、壺等;二是陳設玩賞器,如瓶、樽、花盆、香爐等;三是文房用器,如筆架、筆筒、筆洗、水盂、印盒等。但民窯燒造瓷器的量比官窯大,官窯瓷器相對來說更為衿貴。
瓷器收藏應走出“重官窯輕民窯”誤區
有人說,瓷器收藏,就要收藏官窯,而且要好的、精的,那才有價值。這話聽起來沒錯,也似乎是收藏之道,但仔細琢磨,就顯得有些脫離實際,好高騖遠了。目前,不少的古瓷器收藏者把眼光瞄向了歷代官窯瓷器,而對于民窯乃至民窯瓷器精品不聞不問,甚至于鄙視。搞收藏的人誰都知道官窯名貴,誰都想連做夢都想擁有??墒?,在現實收藏中,要達到這個要求可謂難之又難。
先不說資金問題,就說整個市場上能碰到多少官窯瓷器,幾乎是鳳毛麟角。珍貴古瓷相當稀少,自古便受到人們的珍視,如宋代汝、官、哥、鈞、定這些珍品瓷器,目前國內外博物館的存世量幾乎都有數可查,民間雖無法統計,但數量一定不會很多。正因其十分珍貴,乾隆皇帝得到這些珍品,也要御筆題詩,銘刻器底,足見其稀少珍愛的程度。
至于市場上的明清官窯瓷器數量,看看歷年市場上的成交記錄就一目了然了。前些年,同是那些器物轉來轉去,少有“生貨”出現,說明數量也十分有限。所以,在古瓷器收藏中,要講究實際,端正心態,切不應該好大喜功。收藏本身就是講究隨緣的,如能碰到歷代官窯瓷器那當然最好。既然官窯瓷器我們望塵莫及,我們還是把自身收藏定位在民窯瓷器上。
這些年,隨著整個藝術品市場發展成熟,收藏也逐漸趨于理性化,官窯瓷器價位如日中天,動輒幾百萬、幾千萬甚至過億。官窯瓷器價位也帶動民窯瓷器的水漲船高,尤其是民窯精品。譬如除宋代五大名窯以外的鈞窯、定窯、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吉州窯和建陽窯八大民窯系的瓷器等,都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同樣,元明清時期的民窯瓷器不僅在國內外的許多博物館都有收藏,而且在市場上也有不錯的表現。如明代萬歷時期到清代康熙早期官搭民燒,民窯燒制出許多價值很高的瓷器精品,還有晚清民國的一些名家制瓷等。這些年,國內市場上屢有精品民窯瓷器被推出,價格都十分昂貴,有的甚至超過了官窯瓷器。
那么,歷代民窯瓷器中,那些屬于民窯精品?大體應該有這么幾條標準:型制優美,單色釉瓷器要釉水肥潤,色澤均勻,刻劃印紋飾清晰優美。彩瓷,尤其是明清彩瓷,要畫工精到,顏色飽滿,各方面已接近或不遜官窯的作品。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