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劼:只做柴燒雕塑中的孤品丨德化“瓷谷仙境”柴燒藝人專題報道
-
小陶陶
2020-06-29 2159
11240
張劼
泉州人
1991年畢業于泉州市華僑職業學校中師美術專業
2016年-2018年進修于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藝術設計
2018年9月,張劼被授予“福建省陶瓷行業技術能手”
2018年10月,張劼獲福建省陶瓷行業職工技能競賽優秀獎
2019年12月,張劼獲泉州市陶瓷行業職工技能競賽優勝獎
現為泉州德化陶仙嶺陶瓷藝術工作室藝術總監
未曾與張劼謀面之前,筆者就曾在首屆德化柴燒作品展上被他的一件作品《扶正驅邪》吸引。豹頭環眼,鐵面虬鬢,右手握劍,左手戲扇,威嚴氣勢間多了些俏皮感,長袍衣褂下,一個酒壇傾倒其旁,盡顯鐘馗酒醉之態。貼合人物粗獷特征的雕刻手法與天然樸拙的柴窯裸燒釉色,可以說是張劼對人物形象思量后的個性表達,以此展現人物心中的那份浩然正氣與剛直不阿。
《扶正驅邪》▲
而創作出這樣一件豪放不羈、正義凜然的鐘馗像又會是怎樣的一位手藝人?這不禁激起了筆者當時的好奇心。幸運的是,沒過多久,筆者便有機會一探他的柴燒世界。
除了雕塑,別的我也不會做!
正如初見鐘馗像所帶來的驚喜一樣,在初次拜訪張劼時,筆者看到他工作室內各式各樣的柴燒雕塑品,仿若發現新大陸般,令人感到意外和欣喜。它們褪去了華麗的裝飾,以泥為骨,以火為衣,鍛造出最原始、古拙的樣貌。
熟悉柴燒的人都知道,柴燒是一項難度相當高的燒制方法,一件柴燒品的成敗往往取決于土、火、柴、窯之間的關系,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而柴燒雕塑品則多了一項造型上的考究,稍有把控不當,作品出現起泡、炸裂、落灰不當的情況時有發生。一窯燒成,能夠身披金光、涅槃重生的雕塑品,只有寥寥幾件。所以,像張劼這樣專做柴燒雕塑品的手藝人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張劼笑著說:“除了雕塑,別的我也不會做啊!”
《放下布袋,自由自在》▲
從1988年在泉州市華僑職業學校學習雕塑專業至今,張劼已從事了近三十二年的雕塑創作,雕塑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他賴以生存的一項技藝。而選擇以柴燒的方式呈現他的雕塑作品是源于他心中對藝術唯一性的追求,以及那份不畏挑戰,越挫越勇的精神。
因此,2012年,張劼在建陽水吉鎮第一次接觸到柴燒時,就被那窯火淬煉出的萬彩藝術吸引,同一窯爐里的柴燒品,形態色質,絕不相同,一器一相,妙不可言,是現代電窯所無法比擬的燒成效果。“柴燒它能帶來驚喜,做好的雕塑品,經過柴燒之后,你無法預料它會是什么效果,有時候可以給你帶來驚喜,有時候也會給你帶來失望。”張劼說道。
《關公》▲
不過,在水吉鎮的柴燒雕塑品創作過程中,張劼的作品因寄放在當地的龍窯那里燒制,無法自己掌控作品的釉面燒成效果,燒制出來的作品時常讓他感到不如意。所以,他大膽的決定自己建窯,自己燒制作品。
每一件手作的柴燒品都是孤品
德化制瓷歷史悠久,制瓷品類豐富,是國內柴燒陶瓷總量最大,從業人員最多,也是離張劼家鄉最近的一個陶瓷產區。于是,在2016年張劼就來到了德化石鼓村,在一片竹林環繞的山間,搭起了自己的小柴窯,開始自己燒制作品。
柴燒窯爐一角▲
但如何擺放作品?如何控制窯火的走向?如何把握窯內的溫度……對從未燒過窯的張劼來說,著實遇上了不小的問題。他只能靠自己一窯一窯的實驗,一步一步的摸索,才能得到答案。據張劼介紹,他燒制的前十八窯幾乎都是廢品,可他的內心卻是越燒越興奮,因為他換來了寶貴的柴燒經驗技巧。
《達摩西歸》▲
做柴燒雕塑品創作的,張劼不是唯一一個,但是像他那樣,直接將手捏成型的雕塑品,不經翻模就入窯燒制,在石鼓柴燒片區里,他可能是唯一的一個。所以,浴火焚燒之后的雕塑品上,若隱若現的指紋痕跡如獨特的烙印,仍可見到。
《扶正驅邪》局部▲
因而,他的作品是特別的,同時也是獨一無二的。在張劼的工作室里,筆者發現每一件雕塑作品既是精品,也是孤品。“我喜歡依據自己的感覺來創作作品,我不喜歡做重復的作品,每一件作品我只做一件。”張劼說道。正是這種情懷,讓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每一件的作品創作,也讓他每一次都能收獲到未知的驚喜,從而才有了他今日的作品成就和價值。
不過,張劼在雕塑上的堅守并不限于人物雕塑,他還喜歡在日用茶器、花器擺件等器皿上做雕刻,他的《印象敦煌》、《渡海達摩》、《飛天》等作品,讓原本單調的器皿,有了更多手作的溫度和藝術的價值。
《印象敦煌》▲
《柴燒梅瓶》▲
因為專長雕塑,所以只做柴燒雕塑品創作。張劼對藝術初心的堅守,與隨心所欲的創作精神,讓我們看到了當代的工匠魅力與創作的無限可能,我們也期待著有更多像張劼這樣的藝術家為德化的柴燒藝術做貢獻。
人物榮譽
2018年《忠義千秋》獲福建省第三屆“閩藝杯”陶瓷藝術設計評比銅獎;
2018年《柴燒梅花》獲福建省第三屆“閩藝杯”陶瓷藝術設計評比銅獎;
2018年《詠梅》被福建省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收藏;
2019年《火火閩南》第三屆泉州市“天工獎”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2019年《人民的囑托》獲福建省首屆“陶藝杯”銀獎,并被福建省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收藏;
2019年《魁星點斗瓶》獲得“福雕杯”金獎;
2019年《鐘馗》獲得“福雕杯”銀獎;
2019年《七彩閩南》第三屆中國世界遺產工藝美術金獅獎金獎;
2019年《達摩》第三屆中國世界遺產工藝美術金獅獎銅獎;
2019年《甲骨文》第三屆中國世界遺產工藝美術金獅獎優秀獎;
2019年《正當年》獲第十屆“爭艷杯”優秀獎。
部分作品展示
《弘一法師》▲
《印象敦煌》▲
《渡海達摩》▲
《面壁》▲
《飛天》▲
《花香撲鼻》▲
《七彩閩南》▲
《正當年》▲
《火火閩南》▲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