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成陶瓷業升級好幫手 3D數字打印助力陶瓷設計
-
小陶陶
2021-08-18 泉州晚報 記者 王宇靜 文/圖1553
12330
日前,來自泉州市數字辦的數據稱,目前泉州產業數字化規模為4112億元,居全省第一。全市現有超萬臺工業機器人。數字賦能產業升級已成為泉州各界的共識。
德化日前舉行“德化瓷的數字化未來”主題分享活動。湖南大學相關教授與泉州數字化從業者,德化陶瓷產業經營者面對面,共同探討創新賦能,加“數”轉型,助推陶瓷產業升級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趨勢 數字化轉型是必答題
當天,泉州湖南大學工業設計與機器智能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劉永紅、湖南大學控制科學博士趙科、湖南大學設計學博士吳凡、泉州數坊科技創始人唐孝康等人參與主題分享活動。他們提出數字化轉型升級已成為產業發展的必答題,陶瓷產業也不例外。
劉永紅稱,產業數字化是指在新一代數字科技支撐和引領下,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價值釋放為核心,以數據賦能為主線,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全要素進行數字化升級、轉型和再造的過程。對于急需創新加力、全面升級的陶瓷產業而言,數字化可提供更好的工具。“數字化助力德化陶瓷產業蝶變,可再造陶瓷產業質量效率新優勢。”趙科說,傳統產業迫切需要新的增長機會與發展模式,快速迭代及進階的數字科技將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新希望。
“未來傳統產業將成為數字科技應用創新的重要場景”。吳凡說,數字化將促進德化陶瓷產業提質增效,重塑陶瓷產業分工協作新格局。他認為,業界應建立一種共識,提升產品生產制造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產品研發和制造成本,實現精準化營銷、個性化服務,重塑產業流程和決策機制。唐孝康長期與德化陶瓷產業合作,在他看來,數字化賦能可幫助德化陶瓷產業培養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新引擎。當前,德化陶瓷產業結構單一,數字科技廣泛應用和消費需求變革必將催生出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吸引人才入駐,加速形成數字產業化新格局。
落地 借助平臺探索共贏模式
針對當前德化陶瓷傳統制造業自身數字轉型能力不足的現狀,業內人士建議,集結各方能量,及時抓住數字化轉型升級風口。必須看到數字化轉型升級需要數據要素驅動,即數據資源成為現代企業價值創造的生命線及數字科技發力的新引擎,基于數據要素驅動精準觸達客戶需求,數據要素加速催生全新商業模式。
“我們也知道需要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但是當前數字化轉型的成本偏高,有些企業根本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參與分享會的相關企業人士稱。對此,劉永紅等人建議,首先業界應建立生態融合共生的理念。融合是產業數字化的核心本質,未來產業數字化推進將更多依托生態共建形式落地。傳統企業與數字科技企業必然將加速跨界融合實現共生共贏。建議業界可探索“1+1”的模式,尋求原本具備數字化能力的企業進行協作,構建線上線下融合共生模式,以自由流動的數據資源為基礎,以數字科技族群為連接,以多元數字科技平臺為依托,以共同價值主張為導向的全新產業生態體系。
在提到數字化人才儲備方面的問題時,相關人士再次提及科技平臺支撐的重要性。企業不一定非要把人才留在企業里,而是可以通過專業平臺尋找人才的智慧助力。平臺模式是數字化轉型和落地的主要實現方式,在產業數字化進程中發揮著產業要素資源連接器、企業由自轉向共轉加速器、新型虛擬組織形式孵化器的積極作用,是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工具箱”。據了解,當前依托德化陶瓷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這一平臺,已經孵化了不少極具數字化智能基因的優質產品。當然,整體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還離不開政府部門的精準施策。業界建議,精準施策是破解當前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不足、轉型改造成本高、數字化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的助推力。
責任編輯:陳美珠
